宋朝前中國沒有棉被,零下幾十度的寒冬,古人是怎麼熬過去的?

次观看

眾所周知,大詩人杜甫生活潦倒,曾創作了一首長詩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。
在上元二年八月,杜甫一家,遭遇了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困境。
屋內濕冷不堪,全家人在睡覺時,都凍得直打哆嗦。
更為糟糕的是,他們使用的布衾,因年代久遠而變得冰冷堅硬。
加之孩子好動,將被裏蹬得破爛不堪。
這種布衾,與現代的棉被大相徑庭。
它是由麻布或葛布製成,填充物也並非絲絮,而是更為廉價的材料。
因為對於窮人而言,絲綿等高檔材料,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,只有富貴人家才能享用得起。
例如,漢代劉向所著的《孝子傳》中,便記載了閔子騫的後母偏心。
給親生兒子做的棉襖,用的是厚重的絲綿,而給閔子騫的,則是用幹草和亂麻填充的劣質棉襖。
由此可見,杜甫一家在八月雨夜中難以禦寒的原因,也就不難理解了。
在宋朝之前,人們普遍使用絲綿作為保暖材料。
而「棉」字,直到《宋書》中才出現。
這是因為,北宋時期棉花才開始在中原及長江流域廣泛種植。
在此之前,人們是如何度過寒冬的呢?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